★秦制兩千年:歷史循環的根源是什麼?
★秦制兩千年:歷史循環的根源是什麼?
秦朝之後,歷朝歷代的新興王朝都無一例外要先鞭笞秦始皇,批評其暴政之無道令天下眾生得苦,以此彰顯自身仁慈。雖然所有王朝都在鄙視秦朝,但是所有君王又都在效法秦始皇,於是所有王朝最後也無法避免秦朝的下場。
青年歷史作家諶旭彬《在秦制兩千年》中,將“秦制”總結為兩點:
· 以官僚集團而非封建貴族作為政權統治的基礎,因此要夷滅一切貴族,追求普天之下,“莫非王土”、“莫非王臣”。
· 盡可能提升汲取人力與物力的強度與總量,因此要遏制一切有影響力的人與組織,包括官僚內部的“朋黨化”,追求散沙化與原子化的扁平社會結構。
以這兩點為核心的“秦制”,從未隨著秦朝的滅亡而終結。歷代帝王,特別是那些所謂的“明君”,從來都是一邊鄙視秦朝,一邊效仿“秦制”:
·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,宣揚以禮治國,實際卻是大權獨攬以刑治國,司馬遷不過為李淩仗義執言幾句,即被施以腐刑。
· 三國時期的許多軍閥,表面高舉儒家道統的旗幟,但實際上卻都在效仿秦朝的統治術,誰最能控制百姓,汲取財力物力,誰就能笑到最後。
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恨蒙元的暴虐無道,但又認為“收平中國,非猛不可”。他包攬大權,將社會活力全部抽幹,將每一個人重新打回了原子狀態。
中國歷史上,每一個自詡英明的皇帝都在批評秦始皇,但他們若要進一步穩固江山,卻又不得不效法秦始皇,於是歷史總是重複著分裂又統一的遊戲。
正如杜牧的《阿房宮賦》所說的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後人哀之;後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”。
究竟該如何反思秦國,尤其是其誕生的機制與土壤,這才真正值得思考。
秦一統天下,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,更在於他指涉著一場影響中國幾千年的“大問題”——“周秦之變”。
周秦之變,其核心是一場由小共同體本位到大共同體本位的轉變,是為了將人們對家族的忠誠轉移到作為國家代表的君主之上,以君主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,通過君主專制的方式加強集權。
◎大共同體是一種效率第一的強人政治
從春秋到戰國,戰爭愈演愈烈,在戰爭的推動下,富國強兵的邏輯壓倒了一切,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,只有野蠻才能戰勝文明。國家越來越少,殺人越來越多。只有效率最高、道德水準最低的國家能夠倖存。
因此,封建制、貴族制和禮制等一切“溫文爾雅”、“含情脈脈”的東西,都逐漸讓位給效率至上的郡縣制、科層制和中央集權。
◎大共同體強大但又會週期性地崩潰
秦一舉掃清六合,席捲天下的氣勢,宛若摧枯拉朽,是何等的不可一世。而秦轉眼土崩瓦解,迅速敗亡,宛若枯枝敗葉被狂風席捲,又是何等的慘痛悲涼。
中國歷史亡秦不棄秦制,歷朝歷代其實都在效法秦政,因此,中國歷史的明顯特徵就是它的大盛大衰。承平之時,“秦制”效率極高,往往威服天下。
而衰落之時又會造成空前的浩劫,據學者測算,每次“改朝換代”都會發生人口大滅絕,人口常常會減少一半,有時甚至80%以上。這樣的大滅絕之下,充當炮灰的幾乎全是社會的底層百姓。真可謂“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”
秦制的方式雖千變萬化,宗旨只有一條:讓所有人服服帖帖做大一統下的臣民。
在秦制下,全社會只能有一個聲音,這是統治者的聲音;只有一個旋律,這就是統治者的主旋律。
立足於天下一家的大一統和等級森嚴的家長制,是導致兩千多年苦難歷史的最重要的原因。假使觀念沒有革新,即使兩千多年過去,秦帝國其實仍會活在我們心中。
走出秦制,需要面對歷史的真問題。
中國歷史說穿了,其實就是兩場轉型和劇變:前面是“周秦之變”,從周制走入秦制;而後面是從1840年開始的劇變,到辛亥革命帝制終結,其實關乎的就是如何走出秦制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redian.news/wxnews/152560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