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顺从的心理学:德国人是如何接受纳粹统治的?
★顺从的心理学:德国人是如何接受纳粹统治的? “ 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奇特的演变过程。那就好像一个人踩在脚底下的土壤,正不断被冲刷流失。 ” 纳粹在欧洲文明心脏地带的崛起,是 20 世纪具有重要警示意义的事件。借助于众多的作品,今天我们对这一进程的相关事实已有充分的了解,也知晓了这一潮流得以兴起的政治、经济及思想根源。虽然如此,我们还是不能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:普通德国人是以什么心态与纳粹体制共处的?面对纳粹政权日益伸长的触角,他们如何顺从地接受了这一切?为什么在纳粹掌权前曾有那么多的反对者,后来他们却听任纳粹肆虐,见不到任何反抗? 这样一些涉及时代氛围的问题,唯有那些亲历者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。当然,这还需要这些亲历者足够敏感,最好他对纳粹的事业始终保持着距离,却又不得不与之周旋,甚至在开始阶段还保留着一些自己可以不受打扰的幻想。这样的亲历者对有毒的异味在空气中的弥散过程会有最深的体会。 赛巴斯蒂安 · 哈夫纳恰好是这样一位有 “ 发达嗅觉 ” 的作家。他是 20 世纪德国最负盛誉的政论家,在纳粹兴起时处在从少年走向社会的最初阶段。他是纯种雅利安人,如果他的野心和虚荣再稍稍放大一些,压倒他对另一些价值(比如人道、个性、尊严等等)的信念,那么纳粹的上台对他是个良机,事实上他的许多同龄人已经跃跃欲试地加入了新体制,期待一显身手。但他却选择了流亡,先是在国内,在精神上与时代洪流拉开了距离,然后是肉身的流亡, 1938 年他到了英国,从此离开祖国。 这本回忆录正是作者在流亡途中写就的,看得出来,德国所陷入的状况让他极度震惊。更糟糕的是,他感到这一切并不能从现有的观念世界得到解释,如他所说,人们的空泛讨论反而像帷幔一般只起到阻挡视线的作用 —— 感谢这一点,他才没有过多依赖概念理论,而是切近观察他的同胞,同时也返回到自己的内心,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,从而为我们揭示了一种顺从的心理学:在突如其来的强权之下,顺从是如何实现的。 从纳粹的源头说起,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,纳粹运动的主体并非经历一战的老兵,而是在一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少年。当日的军国主义氛围塑造了他们在人生最初阶段的梦想和憧憬,而在他们成年后,纳粹学说的吸引力、简单性,以及对狂热行动的渴求正好与他们的幼时愿望合拍;相比来说,亲历过战争的老兵则往往爱发牢骚、更多挑剔,虽然其间也有希特勒、戈林这样的例...